白马之盟(白马之盟原文)
大家好,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白马之盟这个问题的知识,还有对于白马之盟原文也是一样,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刘邦立白马之盟起到一个什么作用
古人大都比较重情义,为兄弟两肋插刀,说到做到,不违背誓言,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诚意,所以这样做。在汉朝时候,刘邦封了一些些对国家有功人士为将领,其中韩信,彭越理所当然也获得封爵。
白马之盟的核心在于一个刘字,其作用只有一条,那就是用利益联合捆绑住功臣集团,让他们辅佐皇室集团,确保刘氏后代的统治地位。
但是刘邦依然坚持订立这个盟约,其真实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制约吕后,这个盟约还有一个关键作用就是能够保证在日后有人篡位时,别人有攻击篡位者的正当理由跟口号。白马之盟也的确起到了这个的作用,甚至远远大于这个作用。
“白马之盟”主要就两条,第一是向陈平、周勃等朝廷重臣许诺,刘汉皇室和他们的家族共富贵,希望这帮大臣忠于刘氏皇族;第二是“非刘氏不王”,给了遍布天下的刘姓王爷们起兵清君侧的大义名分。
作为西汉的建立者,刘邦意识到了这一点,他先后消灭了在楚汉战争中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多个异姓诸侯王。而后又进行了历史上颇为著名的白马之盟,规定除刘姓之外,其他姓氏皆不可为王。
2除掉异姓王的潜在威胁后,刘邦为何还要立“白马之盟”?
刘邦其实是担心吕后会在他去世之后专权,所以才和群臣约定,非刘姓者不得为王,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,防的其实是吕家人。
对于这个白马之盟的作用,首先来看看这个盟约的内容,首先,就是规定以后只能是姓刘的人称王,也就是刘邦自己的后代。如果有异姓的话,就会被群而攻之。
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,之后他只相信自己的家族亲信,不再委任那些异姓臣子了,汉高祖在活着的时候不但亲手铲除异姓王,而且在临死之前还郑重其事地立下了遗嘱。
为了确保自己力量上的优势,楚汉争雄时,刘邦采用了分封异姓王的方式笼络人心,稳定各路力量。当时这种方法的确起了作用,刘邦最后胜了项羽,成功立国。立国后,刘邦被迫将功绩卓著的一批将领封为诸侯王。
公元前195年,刘邦在消灭了那些异姓王之后和属下订立了白马之盟,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汉朝的江山能够始终姓刘,防止被别人篡夺过去。
3“白马之盟”的内容是什么?它是否真的存在?
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,又称“白马之誓”。这个盟约的主要内容是: 非刘氏而王,天下共击之。 非功不侯。
可见,刘邦是多么聪明,白马之盟就是彻头彻尾的排他性约定, 前一句保证了他刘家的皇权、王权的纯洁性;后一句话基本堵死了非打天下的家族当侯的可能性,保证了军功阶层们侯爵的纯洁性。这种利益分配上的默契是白马之盟有效的逻辑基础。
而所谓“白马之盟”,“非刘氏为王,天下共击之”,却只有功臣一方的义务,不合情理。
白马之盟说起来就两点:第一,国以永存,施及苗裔。第二,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,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,天下共诛之。
白马之盟共有两个内容,第一,(对大臣们发誓)国以永存,施及苗裔(只要汉帝国存在,大臣们及其子孙就永远有酒喝有肉吃)。第二,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,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,天下共诛之。
白马之盟的具体内容可以总结如下:王与侯的分封只能由皇帝进行;只能在刘氏皇族内封王;只能对有功者封侯;若违反上述规定,天下共击之。
4谁曾刑白马而誓~~
刘邦在建汉之初,由于异姓王的反叛,借鉴了西周初期“封建亲戚,以藩屏周”的经验,刑白马盟誓:“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”,大封同姓王,建立了一个同姓王分封制的政治体制,历史上称为“白马盟誓”。
当年刘邦在平定英布、废掉卢琯后,和手下的功臣宿将们曾经斩过白马为誓: “非刘姓不得王者,非功者不得侯,不如约,天下共击之!” 这个誓言的字面意思其实并不难理解,但是它的逻辑却颇为深奥。
从关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,似乎他们当年有过某种誓愿,但史书只说他们若兄弟,并没有说 他们已结拜为兄弟。
刘邦先是在众人面前杀死了一匹白马,接着立下了重誓,非刘氏者不可封王,否则天下共击之。可是刘邦死后,吕氏一族还是违背了盟约,掌握了国家大权。
王陵曰:高帝刑白马盟曰‘非刘氏而王,天下共击之’。这就是刘邦与大臣所谓的白马之盟。白马之盟说起来就两点:第一,国以永存,施及苗裔。第二,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,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,天下共诛之。
白马之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白马之盟原文、白马之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