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花鼓戏(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)
大家好,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湖南花鼓戏这个问题的知识,还有对于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也是一样,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湖南花鼓戏的起源,湖南花鼓戏的历史
1、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--地花鼓,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。
2、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,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,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“三小”演唱。起源于元朝末年,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明朝中后期,凤阳花鼓流传到江浙一带。
3、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汉族民间歌舞说唱艺术。演唱时均以长沙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;故通称长沙花鼓戏。其音乐曲调有川调、打锣腔、牌子、小调4类约200余支,有传统剧目336个。
2最好听的湖南花鼓戏
湖南最好听的花鼓戏有《思夫》、《补背褡》、《芦林记》、《双盗花》、《双卖酒》、《牛郎织女 》、《盘夫》、《祭塔》、《捉蝴蝶》、《放风筝》、《梁祝哀史》、《白蛇传》。
湖南花鼓戏传统曲目:《刘海砍樵》《思夫》《补背褡》《芦林记》《双盗花》《双卖酒》《牛郎织女》《刘海戏金蟾》《盘夫》《讨学钱》《山伯访友》《装疯吵嫁》《打鸟扯萝卜菜》《菜园会》《假报喜》《小姑贤》等。
十大好听花鼓戏有:《打鸟》、《盘花》、《雪梅教子》、《鞭打芦花》、《绣荷包》、《刘海砍樵》、《补锅》、《告经承》、《荞麦记》、《天仙配》。《打鸟》。
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十二属县--长沙、善化(今望城)、湘阴、长沙花鼓戏《补锅》浏阳、醴陵、湘乡、宁乡、益阳、安化、茶陵、攸县等地,以农村的山歌、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。形成时期为清代末叶。
3湖南花鼓戏的特点是什么?
1、花鼓戏的特点体现在:声腔、风格、舞台上。声腔 花鼓戏的声腔带有山歌风格,在演唱时声音婉转悠扬、自然流畅,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,并且演员在唱腔和动作上能将剧中人物所处的场景完美地体现出来。
2、湖南花鼓戏的构成分为川调、打锣腔、牌子、小调4类,地方色彩浓郁。音乐主要是以湖南花鼓大筒、唢呐、琵琶、笛子、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,风格活泼、流畅。
3、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、打锣腔、牌子、小调四类,都有粗犷爽朗、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。音乐以小唢呐、锣鼓伴奏,曲调活泼轻快,适于歌舞戏。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、灯戏的总称。
4湖南花鼓戏的由来
1、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,源自于湖南益阳,后发展到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地,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、灯戏的总称。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、衡阳花鼓戏、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,各具不同的风格。
2、源出于汉族民歌,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。花鼓戏(长沙花鼓戏),湖南省传统戏剧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长沙花鼓戏形成于清代,流行于湘中、湘东和洞庭湖滨。
3、花鼓戏源出于湖南民歌,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。花鼓戏,中国地方戏曲剧种,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,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。湖北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。
4、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,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。清嘉庆二十三年(1818)刊行的《浏阳县志》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:“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,金鼓喧阗,自初旬起至是夜止”。
关于湖南花鼓戏的内容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